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此件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呈淡绿色,半透明,质地光亮。整体为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着一个细长的尾巴,尾尖部分略有残缺。背上还用玻璃条粘出了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则粘着一段波状的折线纹,用来模仿鸭子的两只脚。
□詹德华
第一次看到这件玻璃制品,我便被惊呆了。
很多人认为玻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我也不例外。毕竟,东北“三大怪”里,有一个“窗户纸糊在外”,在中国的古代,即使皇帝家,窗户上糊的也是纸,并不是玻璃。
所以,当在辽宁省博物馆看到这件和现代工艺几乎没什么差别的鸭形玻璃注时,我突然明白:原来,玻璃不是没有被发明,而是我们一直也没有大量使用。
更何况,这件玻璃器皿已经制成1600多年了。在那遥远的年代,玻璃就可以做得如此之晶莹,无论怎么惊叹,都不觉得突兀。
这件晶莹剔透的鸭形玻璃注,出自北燕冯素弗墓,是海内孤品,堪称辽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冯素弗(?—415),长乐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北燕宗室大臣、政治家。文成帝冯跋之弟,昭成帝冯弘之兄。少有大志,姿貌魁伟,雄杰不群。任侠放荡,不拘小节。初为京兆尹,出镇营丘,封范阳公,百姓歌颂。拜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宰辅。谦虚恭慎,非礼不动。虽厮养之贱,皆与之抗礼。车服屋宇,务于俭约,修己率下,百僚忌惮。迁大司马,封辽西公,治理北燕,居功厥伟,时称有宰衡之度。太平七年(415)去世,葬于昌黎龙城长谷陵(今北票市西官营镇馒头沟村将军山)。
1965年,考古人员对冯素弗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冯素弗夫妇两墓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漆器、玉器、玻璃器、铁器、金器等遗物500余件。2006年5月25日,冯素弗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鸭形玻璃注,是冯素弗墓中出土的文物之一,从形状上看,它并不大,也没有金器那么耀眼。但它晶莹剔透,这就够了!
虽然玻璃晶莹剔透,看起来是鸭形器。但从仿生学的角度看,并不是十分形象。当然,这应该并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也不是一件纯仿生的制品。
对于这件器物的用途,学术界存在多种意见。有专家认为,鸭形玻璃注是计时器,类似于后期出现的沙漏,将沙子装入器皿,按沙子流量来计算时间。有的专家认为,这个玻璃注可能是用来盛放香油的。因为在意大利、阿富汗等地均发现了类似于鸭形玻璃注的鸟形玻璃器和鱼形玻璃器,这些器物用来盛放香油或类似液体。
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个鸭形玻璃注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欹器”。所谓“欹器”,是一种中国古人用于自省的器物。
鸭形玻璃注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只有在注入一半水的时候才能放平,在装满水和无水的时候都不能保持平衡状态。这种特征,和欹器非常符合。《荀子》载:欹器是古代帝王放在座右引以为戒的容器,注入清水之后,“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也就是说,欹器在内空的时候是倾斜的,加了一半水后是直立的,加满水后就会翻倒,由此提醒人不能自满,要时刻保持谦虚。
学者之所以将这件鸭形玻璃注定义为中国古代的“欹器”,是因为这件器物具备“虚而欹”的特性,随着注入水量的多少,鸭形玻璃注的放置姿态也会发生变化。从这一点上看,这件玻璃注,可能还真的不是装香油的。如果是装香油的瓶子,那一定是需要盛满放平的。
据记载,孔子在鲁桓公庙见到欹器后,问守庙人此为何物?守庙人说:“宥坐之器”,也就是鲁桓公御座之旁的一件器物,用来提醒他做事适可而止的一件器物。
孔子看了之后,深受启发,慨叹不偏不倚的自省精神和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欹器,甚至影响孔子终身,由此,孔子悟出了中庸之道。
欹器在历史上曾一度失传,后来被复制成功。欹器制作材料一般是青铜、黄金等金属,以玻璃制造的欹器,即鸭形玻璃注,目前全球仅此一件。正是因为文物的独特价值,鸭形玻璃注成为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辽宁省博物馆北燕鸭形玻璃注入选上海世博会。由此足见海内外对这件文物的认可程度。
玻璃制品,现在看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在1600多年前,便能够制作出如此复杂的玻璃物件,着实让人惊叹。玻璃,在中国古代就曾经发明出来,但却没有得到普及。在中国古代的几千年文明发展中,陶瓷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玻璃却寂寂无闻。直到清代后期,玻璃才逐渐被推广。
为什么在玻璃和陶瓷中,中国人选择了陶瓷呢?这和陶瓷与玻璃的特点有关。收藏家马未都认为,中国的陶瓷工业自宋以后一枝独大,它把玻璃工业给“挤死”了。它不仅“挤死”了玻璃工业,它还“挤死”了我们过去传统的漆器制造业。
陶瓷的生产成本低,而优点又多,所以导致玻璃工业无法跟它竞争,也导致漆器工业无法跟它竞争。所以我们看宋以后的玻璃器和漆器急剧减少,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拿一个瓷器的碗和一个玻璃的碗相比较,玻璃有很多缺点,比如玻璃易炸易碎。现代工艺中有很多新型玻璃,注入冷水开水都没有问题。但是仅在二三十年前,家里的玻璃杯,使用的时候稍微不注意就会炸裂。所以在古代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玻璃的使用成本非常高,而且玻璃一旦有伤害无法逆转,但瓷器却可以逆转。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有一个行业叫锔锅锔碗,中国古代有很多文物保留下来,有的瓷器是破损的,但是却锔成完整的,而玻璃却无法锔在一起。玻璃的导热比瓷器好,当一个玻璃杯注入热水,却因为烫手,是无法立刻拿起来的。但是瓷杯子怎么都能忍着拿起来喝一口。由于玻璃有这样多的缺陷,而它成本又高,所以就迅速被淘汰掉了。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玻璃产业一直没有得到发展,所以说,在北燕时期的冯素弗墓里发现的这件鸭形玻璃注,则更有划时代的意义。冯素弗墓共出土五件玻璃器,除了鸭形水注,还有淡绿与湖蓝色的碗、杯、钵和残器座,都是罕见的珍品。1600多年前的玻璃,和现在的玻璃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这些珍贵的玻璃制品,是北燕生产的吗?专家经过化学分析得知,这些玻璃制品,属于钠钙玻璃。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掌握钠钙玻璃的制造工艺,因此学者推测这批玻璃器极有可能来自古罗马帝国,经由柔然国的草原通道,传入北燕。在当时,应属于珍贵的奢侈品。
只是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是,来自罗马帝国的玻璃,为什么做成欹器这种有着独特东方文化气息的器皿呢?其他的几个玻璃器皿都是实用器,只有这个物品,似乎是个工艺品。其实,如果将思路打开,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些玻璃器皿是冯素弗订购的呢?或者说,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客商,独家定制的器皿,将珍贵的玻璃器皿做成座右铭,既符合冯素弗的身份,也符合其文化气质,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文物的背后,有故事,也有历史。这些玻璃制品,不仅是研究当时玻璃工艺的重要文物,还是研究古代草原丝路的重要器物凭证,同时也映照了辽宁地区千年的文明之光。
